实践队员参观毛笔展馆 张琳苑摄
实践队员和王沼清合影 张琳苑供图
特色毛笔展示 张琳苑摄
王沼清先生分享 张琳苑摄
状元笔展示 张琳苑摄
【本站讯】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推动家乡文化资源进一步走出去,2022年7月26日,beplay安装 石以师古实践队员张琳苑、秦嘉新循着毛笔的足迹前往朱桥镇保旺秦家村参观。
千年古邑,厚德莱州。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莱州深厚的文化遗产,以莱州毛笔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莱州底蕴的一个缩影。莱州毛笔在曾为清朝历代皇帝御用和赏赐文臣所用,1982年,在原轻工部全国第二届毛笔质量评比中,莱州毛笔夺冠,被誉为“状元笔”。莱州制笔代代相传,至今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水准。
第一站,石以师古实践队走到了莱州市状元笔制笔有限公司。推开方正古朴的大门,明亮的展厅内陈列着不同的笔墨。讲解员从源头讲起,行至今日毛笔的发展现状,不同材质、不同种类的毛笔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毛笔的发展历程上做出着不同的贡献。实践队员也随着讲解员走进了那段毛笔的发展史,文化自信之感愈发深沉,在场成员不自觉地发出声声赞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经过一段曲折的小路,石以师古实践队走到了照清笔庄。在和照清笔庄庄主王沼清先生交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他作为莱州毛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怀着对制笔艺术的敬畏之心,坚毅地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自18岁起进入制笔行业,近50年的时间专注于制作毛笔这门技艺,干一事,行一生,专一业,不断创新着毛笔技艺,工匠精神在王沼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毛笔之于书画家就好像宝剑之于武士,十年磨一剑,传统的毛笔生产工艺之精细和繁复也时常令人惊叹。“莱州毛笔制作技艺精湛,要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随着王沼清先生的分享,实践队员走进了毛笔制作车间。五位工作人员在各自的位置上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一道刷、一盏灯、一双手,轻拢慢捻一支精致的毛笔就从工作人员手中诞生。照清笔庄的展馆中,墙前陈列着王沼清先生的荣誉。一座标着“烟台好礼·创意奖”的奖杯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王沼清先生解释道,“18年我参加这个‘仙境海岸,鲜美烟台’活动,把烟台的形象创新刻到了毛笔竿上,真正实现传承与创新。”传统行业的传承,即是如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社会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更多的人认识、接近、了解这份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贴近我们的生活,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洗砚池边树,花开淡墨痕。这次参观体验给了我一个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此后的日子,我们也会更多的学习,更深的感悟,在新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献一份力量。”石以师古实践队员秦嘉新如是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