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向阳而生,昭阳佳果天成”——石工学院鲁甸行实践队前往云南昭通深入调研农村一产情况

发布时间:2021-08-03浏览次数:149

“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为深入探索党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脱贫攻坚意识,石工学院鲁甸行实践队于8月1日前往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昭阳红苹果基地就当地“一二三产融合”开展实地调研,助力绿色食品产业乡村振兴,感受乡镇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切身变化。

时夏,走进云南省昭通市布嘎乡,正值富士、艾芙成熟之时。门前屋后、漫山遍野的细长纺锤树挂满了红润苹果,压弯了枝头。在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宋留翔经理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在苹果基地品尝到了“昭阳红”品牌的甜心苹果。“城以果扬名,果以城留芳,与普通苹果不同,入口果肉细腻,口感脆甜多汁”,这是实践队员余超品尝到昭阳苹果后由衷的赞叹。宋经理向队员们介绍道,昭阳红苹果有“早、甜、香、脆、艳”五个特点,因昭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而成,色泽艳丽,酸甜适度,脆爽可口,能回归到苹果本身的原始风味。据了解,当地种植园采用宽行距窄株距密植,每亩种植可达191~220株,亩产约1500斤左右,较乔化树(35~50株)相比节省了约70%的土地,并以此实现了疏花疏果、割草、打药等机械化作业,节省约80%人工,在改善果园微环境和土壤结构的同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实践队一行后续登上“昭阳红”基地观景平台。据负责人介绍,“昭阳红”基地目前已达6万亩,基地主要位于永丰镇、布嘎乡、守望乡等。种植基地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苹果种植、采收、分选、运输、上市销售各环节精准定位,严密把关,以昭通苹果为代表的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成果,无疑为昭通苹果品牌宣传、商务拓展、贸易洽谈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感受昭阳苹果的红颜,体味昭阳苹果的甘甜”,苹果产业已经成为昭阳产业振兴的最大产业、最强的支撑、最亮的品牌。

随后,主管苹果基地的王开表经理带领实践队前往滴灌控制间,亲身感受苹果种植的技术优势。园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建立起整套高效先进的果园滴灌系统。引进美国托罗公司的先进技术,科学确定不同种植作物的需水量,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灌水器,将水和养分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不仅不破坏土壤结构、节约灌溉成本,还极大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节水施肥管理。此外,队员们深入了解到,当前昭阳区苹果共有三大类:新西兰“早熟”品种(生长周期4~5月,种植面积约占30%)、 红富士品种(生长周期7~8月,种植面积约占50%)、美洲“蛇果”品种(生长周期6个月,种植面积约占20%),其中红富士苹果最为甘甜爽脆,年产量约1万吨,占昭通红富士总量的1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单体连片矮砧密植苹果种植基地。

“昭阳红,昭阳红,昭阳的苹果美了大昭通”。在采访中,种植基地法定代表人李炳伟先生谈到:“扶贫先扶智,只有首先改变思想上的观念,勇于面对新的时代潮流,通过技术升级以及人才引进,才能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铸就传世品牌。此外,要落实‘精准扶贫、产业振兴’目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企业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晒出高原红,才叫昭阳红”。据悉,自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昭通市按照苹果产业、苹果品牌、苹果之城“三部曲”,定方向、定目标,定思路、定措施,定重点、定项目,突出产业、景观、品牌、文化和形象“五位一体”融合,以高标准的规模化种植为基础,切实做好“种好”的文章,培育现代产业;以高起点、全产业链的发展为推动,全面塑造苹果品牌;以高水平的特色化布局为支撑,精心打造“苹果之城”,引领昭通现代苹果产业发展。今日之昭通,苹果这个“金果果”,已然成为昭通人民的脱贫果、致富果。鲁甸行实践队还将继续调研之路,紧密结合“后脱贫时代”、“后疫情时代”社会背景,依托当地第一、二、三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和实践,总结经验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石工学院 余超 张欢 文法学院 孙旸洋 江颖)

当地果农进行苹果采集工作 吴博轩摄

图为昭阳红苹果 吴博轩摄

实践队员采访种植园法定代表人李炳伟 吴博轩

实践队员进入果园观看苹果长势 吴博轩

实践队与企业经理合照 吴博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