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长卷上写下爱国话语 林进威摄
支教队员谭煜洋讲述“两弹一星” 林进威摄
支教队员王梦琪带领孩子们学习红歌 林进威摄
支教队员与孩子们搭建“华龙一号” 林进威摄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清晨的革利乡中心学校传来庄重的口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爱黔行支教队开启了一天的教学。从8月5日到8月20日,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为爱黔行支教队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革利乡中心学校开展支教,给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各类红色教育,将红色带进大山,在孩子们的心中早早地播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
红色教育,浇灌一片爱国的心灵
为学习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发扬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支教队员谭煜洋在各个班级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主题课程,带领孩子们一同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核心内涵、历史背景及其伟大意义。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十秒,你会做什么?”“在生命中的最后十秒,郭永怀和警卫员紧紧贴在一起,用生命保护装有重要研究数据的公文包。”谭煜洋通过问答向孩子们讲述“两弹一星”郭永怀用生命保护机密文件的故事,透过历史的长河,让更多的孩子们感悟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理解两弹一星在我国发展道路上不可磨灭的意义。同时,通过讲解、视频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谭煜洋还为各位孩子们讲解了什么是核能、核能的优势以及其推广的必要性。
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支教队带来的是一些城里已不再新颖的教学方式,情景表演、视频问答、积木搭建……当谭煜洋带着“华龙一号”核电站模型的积木零件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十分惊喜。在支教队员的带领下,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积木搭建,还原了这项伟大工程。通过搭建活动,孩子们切身体会到建设这一奇迹工程的不易,进一步理解“两弹一星”精神,也深感到如今中国核工业的强大。
当然,孩子们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另一位支教队员何佳洁给孩子们介绍起了十大开国元帅的故事以及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立足于世界的战争史。谈起第一次上课的场景,何佳洁印象深刻,“关于贺龙元帅的知识在中小学的课本中鲜有出现,孩子们对贺龙元帅的了解极为匮乏,在讲贺龙元帅的事迹时孩子们听得很入迷。”何佳洁从贵州乌蒙山区的乌蒙山大回旋这一媲美四渡赤水的经典战役入手讲述贺龙元帅的事迹,带来孩子们了解甚少的红色知识。
红歌嘹亮,家国情怀厚植心中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支教队成员自觉担负起引导孩子们树立入队、入团、入党“人生三部曲”的志向理想的任务。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是这一代人的使命。支教队员王梦琪选取了《沂蒙山小调》、《茉莉花》、《强军战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民歌红歌,介绍了歌曲创作背后瓦解敌人、帮助群众、鼓舞红军斗志、建设一流军队的故事。孩子们对于那段红色岁月,有了自己懵懂的理解,对于我国军力的强盛赞不绝口。
在王梦琪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仅仅只用几遍就能学会一首歌曲,一展稚嫩而嘹亮的歌喉。其中有一名小男孩,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爸爸跟我讲过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简短却有力的发言,获得了大家的掌声。王梦琪郑重地和孩子们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岁月,也将继续引领中国人民向幸福生活奔去,大家记得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用音乐奏响时代强音,用音乐培育时代新人。一堂堂生动的音乐课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让学生与老师的心更近了。支教队员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着美育,指引着学生唱响时代之声,与他们一同乘着乐符的翅膀,飞向诗意的远方。
石大精神,放射新时代光芒
从北京的红色激情到东营的黄色豪迈、再到青岛的蓝色梦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石油”二字交融在一起,秉持着能源报国的初心,义不容辞成为共和国建设与发展的“压舱石”。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学生,支教队员将石大精神带到革利乡学校,从北京石油学院开始,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星星之火如何点燃。
“哇,这个就是太阳女神吗?”为爱黔行支教队员带领着孩子们在长卷上绘出作为中国石油大学标志的创造太阳女神像。长卷共绘,是爱黔行支教队员们与革利学校的孩子献给中国石油大学70周年的一份礼物。支教队员带着革利小学的孩子们,手执画笔,以樱花与大海为灵感的图画占满了右侧的画纸,创造太阳女神像与七十周年庆的规定标志立于整个长卷的正中央,左侧有两位穿着革利学校校服的少先队员在敬礼,背景是代表着大山的绿色,石大精神的传承鲜活灵动跃然纸上。另外,在这幅长卷上也写满了孩子们祝福的寄语与爱国的话语,通过他们的小手传达内心最纯真的祝愿。
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次次生动的实践……不仅让红色基因浸润了学生的心灵,也让学生与老师的心更近了。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和引导,支教队员带领学生一起追寻百年光辉足迹,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理想与信仰的认识,对奋斗和担当的理解,引导他们与新时代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