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学平台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作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5-10 访问次数:992

  1.历史沿革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创建源于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是中国高等石油工程教育的第一支教学队伍。石油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时创办的“钻井工程”与“采油工程”两个专业,1987年又增设了“油藏工程”专业。1994年,为适应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人才需要,结合国家专业改革的要求,将原来的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三个传统的石油主干专业重新整合,创建了现在的石油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

  2.团队构成

  经过60年的传承、培养、建设与发展,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已成为中国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国际视野、良好合作精神、强烈创新意识的,由国家精品课负责人、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以及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共54人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管志川,教授,《钻井工程》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师,“油气井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石油钻井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30几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10余门课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4项,发表教学及科研学术研究论文140余篇,出版《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教材1部。

  主干课程建设负责人

  姚军,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油藏工程》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主要讲授《油藏工程》、《高等油气渗流力学》和《理论渗流力学》等课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发表论文110余篇。

  程远方,教授,《油气工程岩石力学》课程负责人,山东省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主要讲授《油气工程岩石力学》、《钻井工程》和《计算固体力学》等课程。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冯其红,教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务处处长。主要讲授《高等油藏工程》、《现代地质与油气藏工程》、《油藏工程》及《油层物理及采油》等研究生和本科课程。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聚合物驱后深部调驱理论与技术》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7项。

  李明忠,教授,《采油工程》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讲授《采油工程》、《气液两相流理论》、《人工举升理论》等课程。发表相关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

  李爱芬,教授,《油层物理》山东省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要讲授本科生《油层物理》、《渗流物理》、《气藏工程》(英语)等课程。发表论文38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王业飞,教授,《油田化学》山东省精品课程负责人,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讲授《油田化学》、《化学原理II》、《界面化学》等课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0余篇。

  孙宝江,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石油工程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教育部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流体力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讲授《高等流体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海洋环境》等课程。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教材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

  蒋官澄,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讲授《油气层损害与保护》、《海洋腐蚀与防护》、《钻井液工艺原理》等课程。发表论文56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3.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经过不断地实践、创新和建设,逐渐建成了完整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钻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山东省精品课程5门(油层物理、油田化学、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石油工程概论)、山东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油层物理)、13门选修课程(岩石力学等)、2个实践环节(生产实习、综合设计)等。并公开出版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有2部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为我国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和教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将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工程专业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单位,并与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联合建立了14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1993年新的石油工程专业建立以来,至今已累计培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才5000余人。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了各石油企事业单位的热门人才,一直供不应求,到2013年就业率已连续十余年保持在95%以上的高水平。

  4.教学改革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不断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制度、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先后承担完成了2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为中国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更具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胜利油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使现场技术人员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向海洋石油工程和油田化学方向扩展;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新教学计划中,控制总学时,保证必修,指导选修;减少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优化知识结构,保证自然科学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充实实践环节,专业方向柔性化以增强适应性;优化课程结构,重组课程体系;以工程学科为主,兼顾其它领域。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从培养目标出发,按照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确定开设课程及每门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由此进一步确定了课程的内容、学时和顺序。同时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重视系列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以少量有限的课时来覆盖较广的知识面,使培养计划在质量和效率上得到统一,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重组课程体系。增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同时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条件。

  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编写中应特别强调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在指定主要参考书的基础上,专业教学提倡以活页讲义形式,及时把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和成果传授给学生。

  5.科研促进教学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不仅具备优秀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实力,而且具有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和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强。近5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60余项,2012年到位科研经费已经达到2亿元。形成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创造了近100亿元的经济效益。丰富的科研课题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使得教师能够紧跟石油工业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沿,及时充实和更新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6.青年教师培养

  (1)近5年来,引进教授4名、博士32名、硕士4名;6名教授和17名副教授分别到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访问进修,并与以上国家的相关院校签立了人员互访和教师培养的有关协议。

  (2)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为所有青年教师配备了指导老师,明确职责。青年教师开课前,必须试讲,考察和锻炼青年教师分析教材、编写教案及课堂讲授的表达能力,为适应课堂教学,早日走上讲台创造条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3)观摩教学和听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示范教学和检查性听课,帮助青年教师分析课堂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相互交流:教研室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教研活动,讨论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的发展动向等内容,以提高整个教学团队教师的整体授课水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