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主题:资源与环境院士论坛
讲坛时间:5月4日14:00
讲坛地点:逸夫礼堂
讲坛嘉宾:傅伯杰 朱日祥 郑永飞 王成善 王会军 周成虎
专题报告1:地球科学前沿与优先领域
主讲嘉宾:傅伯杰院士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家。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耦合景观格局与水土生态过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所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集体”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专题报告2:大洋钻探——地球科学创新的前沿
主讲嘉宾:朱日祥院士
朱日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极性转换期间地磁场形态学、地质时期地磁场古强度与地球深部过程的相关性,以及沉积盆地古地磁定年等领域取得系统性成果。主持创建了集成岩石磁学、古地磁学和地磁场古强度研究的综合实验室,开拓了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该实验室已成为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领域国内外研究中心之一,提升了我国该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专题报告3:板块俯冲带的结构和过程
主讲嘉宾:郑永飞院士
郑永飞,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造山带变质过程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矿物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地球化学应用等方面取得系统的重要成果。首创应用增量方法对固体矿物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进行定量理论计算,首次将超高压变质岩地球化学异常与大陆俯冲带变质化学动力学相结合,成功将稳定同位素示踪拓展到化学地球动力学这一科学前沿领域。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当选美国矿物学会会士,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年获长江学者成就奖。
专题报告4:沉积学学科发展战略
主讲嘉宾:王成善院士
王成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白垩纪古环境与古气候、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和含油气盆地分析方面取得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提出了白垩纪大洋红层和富氧作用(事件)原创性观点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率先隆起的“原西藏高原”隆升新模式,对青藏高原含油气盆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油气资源评价。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专题报告5:太阳风能量通量对ENSO和热带气旋的影响
主讲嘉宾:王会军院士
王会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古气候模拟、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把古今气候研究结合起来,对东亚气候变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揭示了东亚夏季风在1970年代末的减弱;揭示了南极涛动、Hadley环流、北大西洋涛动等对东亚气候的显著影响;完成了我国首个基于自己气候模式的全球变暖定量模拟结果;提出热带相似和年际增量气候预测思想和方法,显著提高了东亚气候和台风活动的气候预测水平。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2013年被选为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
专题报告6:遥感大数据与应用
主讲嘉宾:周成虎院士
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建立了“定位、定性、定量”相统一的地貌实体遥感定量解析模型和基于“六库”的数字地貌制图技术方法,解决了地貌特征精确识别的科学难题;建立了面向椭球空间的全球离散地理格网模型和多维动态海洋现象表达的时空场数据模型,发展了海洋渔业资源分析与渔场预报等应用模型,开拓了我国“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新领域;建立了以遥感影像认知模型和“像元-基元-目标”综合计算模式为核心的遥感地学理解与分析计算的方法,发展了系列遥感专题信息提取模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科技处
2018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