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团队简介
“复杂油藏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理论与技术”团队于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该团队依托于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石油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油气田开发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中石化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中心、山东省提高油气采收率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油田化学品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高校重点实验室、青岛市页岩气开发设计工程中心,团队围绕“高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团队已有的优势,形成了油气渗流理论及应用、油藏开发工程理论与方法、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与技术、油藏增产理论与技术等5个特色研究方向,为我国油气田的高产稳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
2、创新团队主要组成人员
姓 名 出生年月 最后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方向
姚 军 196403 博士 教授 微纳尺度油气渗流理论、缝洞型油藏大尺度流动模拟理论、非常规油气渗流理论、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智能油田理论等。
李兆敏 196505 博士 教授 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泡沫流体提高油气开采效率;热化学流体提高稠油采收率;非牛顿流体力学及应用
戴彩丽 197104 博士 教授 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油田化学品
冯其红 196906 博士 教授 调剖堵水与深部调驱技术与方法;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
侯 健 197210 博士 教授 化学驱中的油藏工程问题;水驱特高含水期驱油理论;微观实验与模拟技术; 油藏数值模拟;稠油热采
赵修太 195808 教授 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a
李明忠 196305 博士 教授 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
蒲春生 195903 博士 教授 特种油气藏改造与物理―化学增产增注理论与技术、特种油气藏物理―化学增油控水理论与技术、特种油气藏开采资源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
李爱芬 196210 博士 教授 油气渗流机理,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油气井出砂及防砂,储层敏感性评价及油层保护措施研究,油藏流体及岩石物性研究等
康万利 196308 博士 教授 油田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提高原油采收率理论与技术
张贵才 196603 博士 教授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与方法、油水井增产增注原理与方法、油田化学品制备与应用
王业飞 196809 博士 教授 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油田化学品
葛际江 197206 博士 教授 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油田化学品
3、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介绍
姚军,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微纳尺度油气渗流理论、缝洞型油藏大尺度流动模拟理论、非常规油气渗流理论、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智能油田理论等。兼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组成员,第三届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三、十四届工程与材料学部冶金与矿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渗流力学学科组副组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油气田开发开发工程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和青岛市拔尖人才,曾获石油高校优秀教师、山东省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称号。承担“973”课题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项,863重大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大研究计划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6项,三大石油公司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SCI和EI收录112篇;出版专著4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教材5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李兆敏,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兼任中国石油大学泡沫流体研究中心主任、中海油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泡沫流体联合实验室主任。担任《特种油气藏》、《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山东石油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泡沫流体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及特超稠油开采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作为主要骨干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共30项,包括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863”课题2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收录49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获得国家著作权软件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负责制订了2项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戴彩丽,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油田化学、提高采收率方向的研究工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五届齐鲁巾帼十大发明家、第十九届孙越崎青年科技进步奖、青岛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完成了国家“86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大石油公司重点科技攻关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其中国家奖励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
冯其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学校教务处处长。曾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孙越崎青年科技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石油学报》、《Petroleum Science》等多种期刊的审稿专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7项,油田委托项目29项,主持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在优势通道识别与描述、调剖堵水的油藏工程决策与评价、深部调驱数值模拟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励1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励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出版研究生教材1部,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EI收录14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侯健,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石油学会会员。担任《Energy & Fuels》、《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Petroleum Science》、《力学学报》、《石油学报》等国内外16个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教学、科研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以油气渗流理论、三次采油技术研究为主的稳定科研方向。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重点科研课题30余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EI和SCI收录58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部。
4、承担科研项目
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以及油气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60余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
深水油气田智能完井关键技术(2013AA09A215),863重点项目, 负责人:姚军教授
页岩气藏开采基础研究(512301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姚军教授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2006CB202404),973课题,负责人:姚军教授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2011CB201004),973课题,负责人:姚军教授
委内瑞拉MPE3区块泡沫油流变性与渗流规律研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负责人:李兆敏
煤层气数值模拟与开发综合评价技术,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负责人:冯其红
高温高盐油藏无碱高效泡沫复合驱油体系研究(2007AA06Z216),863项目,负责人:侯建教授
渤海化学驱油田整体调驱技术研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负责人:王业飞
5、获奖情况
序号 获奖者 获奖名称 奖励单位 级别
1 戴彩丽、冯其红等 高含水油田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调控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 姚 军、李爱芬等 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和开发应用及其工业化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3 侯建等 胜利油田边际稠油高效开发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4 张贵才等 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6、标志性成果
复杂油藏渗流理论新进展:
针对页岩气藏和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复杂碳酸盐岩油藏等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形成的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有:
形成了微纳尺度微观渗流理论与方法,包括:
数字岩心和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
基于数字岩心和孔隙网络模型的多相流动模拟理论和方法;
页岩气及致密油流动模式判别方法;
页岩气及致密油物性参数及传输性质计算方法。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大尺度渗流理论与方法:
发展了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DFN)渗流理论
发展了基于等效介质模型(ECM)渗流理论
创建了基于离散缝洞网络模型(DFVN)的渗流理论
论文和论著:在J COMPUT PHYS、 Commun. Comput. Phys. 、 Energy Fuels 、Fuels、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Sci China Tech Sci等发表60余篇SCI论文,专著2部,为复杂油藏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成果在中石化的胜利、西北分公司和中石油的大庆、长庆、塔里木等油田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方法及应用:
针对低渗透油藏:岩石致密,孔喉尺度小;微裂缝发育,受应力影响大;非线性流动模式;产能低需人工压裂,形成缝网等储层特点及开采特征,形成了如下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
揭示了页岩气藏和致密油气藏非线性渗流新机制,发现了页岩气藏和致密油气藏的渗透率动态效应。
创建了页岩气藏和致密油气藏开发工程新方法,主要有产能评价方法、试井解释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为此类油气藏的有效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形成了系统的页岩气藏和致密油气藏的开发理论与方法,在国内30多个低渗油田应用,经济效益20多亿元,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含水油田优势通道定量描述与调控技术:
陆相沉积为主,非均质严重,长期水驱,优势通道发育,注水低效或无效,水驱采收率低的关键因素。调控优势通道、实现均衡注水是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方向。形成的创新理论和关键技术如下:
创建了高含水期地层优势通道的定量描述方法;
发明了选井选层优化决策技术
发明了“2+3”调控技术
发明了油井堵水与化学剂吞吐结合的调控技术
形成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
该成果已应用于三大石油公司的18个主要油田,2000多井次,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于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稠油高效开发技术与应用:
针对特超稠油埋藏埋藏深,原油粘度超过10万毫帕•秒;油层厚度薄小于6米;水敏渗透率保留率小于30%;油汽比仅0.34;采收率低于15.9%等储层和开采特点,形成了如下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
揭示了稠油非达西渗流模式;
特超稠油HDCS开发技术
热化学复合驱开发技术
该成果在胜利油田应用共动用储量2亿多吨,已累积增产原油500多万吨,提高采收率25个百分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7、学术交流
近5年本实验室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共158人次,其中国内134人、国外24人次;举办国内学术交流会5次、国际学术交流会3次,涉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方法与技术、节能减排、多孔介质多尺度流动理论及应用等多个领域。邀请University of Oslo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SIRO Petroleum,Australia等单位的15名专家教授到校进行学术交流,聘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英国瓦特大学及国内石油企业的6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选派15名研究人员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